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泽传媒授权原文转发
导读:
七月,注定不平凡,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到爱国呼声响彻神州,2016年下半年以如此波澜壮阔拉开帷幕。
回望七月,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宁夏调研考察等报道均引发网上积极热烈反响。南海非法无效仲裁后,网民高度一致在网络表达坚决反对,绝不接受和承认所谓裁决的鲜明态度,以及坚决支持和拥护中国政府对南海问题立场的坚定决心,网络爱国热情高涨,网络生态总体积极向好。
“受极端天气影响,我国南北方均遭受了洪涝灾害,造成了一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抗洪救灾的过程中,舆论偏移偶有发生;“赵薇事件”也引发舆论长期关注和一些争议。此外,关于理性爱国话题成为7月网络热点话题,个别网民的爱国热情宣泄与表达有激化、泛化,甚至转化为线下群体行动的趋势,值得注意。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统计显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南海非法无效仲裁、中国南北方强降雨、艺人赵薇新片遭抵制、中国维和人员牺牲、台湾桃园机场游览车撞护栏起火、郭伯雄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北京2名女游客动物园猛兽区下车遭虎袭、上海4000吨垃圾倒苏州太湖为7月舆情热度最高的十个事件(话题)。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16年7月1日至7月26日的100个全国网络舆情热点进行了初步统计,按照发生时间排序,针对每一个案例,统计其网络新闻、微信信息量、微博的信息量、论坛信息量加权累计,进行了热度排行,以备参考。
此外,境外土耳其军事政变、法国尼斯袭击事、德国慕尼黑枪击案及南部爆炸事件获舆论较多关注。具体而言,7月网络舆情及网络生态主要有以下特点:
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引网络热烈反响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引发网友热烈反响。网民认为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明了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方向,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行动纲领。
微舆评:习总书记“七一 ”重要讲话获得了媒体及网民的重点关注。“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成网络流行语,引起网民点赞共鸣。众多网民纷纷“点赞”讲话,并从历史回顾、理论建设等多角度纷纷留言评论,掀起网络“红色记忆潮”。
抗洪救灾引发系列话题引人关注
主流媒体及时发声引导舆论
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入夏以来我国气候十分异常。7月,全国自南向北多省份强降雨频发,部分地区洪涝灾害严重。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抗洪多次作出指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汪洋飞赴安徽、湖南、湖北等地区,指挥督促防汛抗洪。
舆情方面,由洪水引发的系列话题频频引人关注:救灾英雄报道汇聚正能量,各种救援官兵的感人事迹被报道,有利于凝聚民心,在最大程度上团结社会力量,共渡难关;主流媒体、网民通过“两微一端”给予抗洪救灾关注和声援。由@军报记者主持发起的#子弟兵抗洪#微博话题,网民阅读量2.7亿次,产生网民讨论5.1万条。此外,主流媒体针对网上质疑,如三峡大坝作用、“人力抗洪”“抗洪战士啃馒头”等质疑及时发声,从而产生积极效果,“致敬”、“点赞”、“感谢”救灾官兵成为舆论场高频词汇和相关舆情主旋律。
不过,多地内涝频发引舆论偏移,网民质疑多年城市建设未有进步和建设资金去向;决堤、被淹、溃坝等险情、灾情谣言也通过微视频、微博、微信传播,多地政务微博利用微博、微信官方账号,积极平息谣言,还公众清新环境。7月下旬,北方赢来强降雨,造成一定人员伤亡,其中以河北邢台大贤村受灾最为严重,出现关于人员伤亡、政府救灾不力、通知过晚等诸多质疑。23日,邢台市长向遇难、失踪者家属和受灾群众鞠躬道歉,承认预判不足、应急能力不足、上报不及时等问题,并宣布启动追责程序,获得舆论肯定。
微舆评:旱涝、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势必造成部分地区居民人身安全威胁及财产损失,也极容易引发利用极端天气进行炒作营销的风险。洪涝灾害发生后,舆论容易质疑我国城市排水工程建设,抨击政府救援能力及后勤保障,利用互联网借机传播虚假灾情、险情等情形。
此外,全国大范围暴雨仍将持续,有关洪涝灾害的网络舆论仍有发酵空间。应及时对负面舆论予以疏导,利用政务官方微博、微信,多部门联动,搭建权威信息平台,掌握话语主动权,注意正面形象与时俱进的宣传理念。网民需要尊重事实,不要根据一两张照片妄下判断,而媒体应尽可能呈现全貌,避免产生误解。
南海非法仲裁结果激发国人爱国热情
菲律宾南海仲裁庭作出非法无效的所谓最终裁决。舆论一致支持中国政府态度,表达爱国立场。主流媒体以强调南海历史属性、仲裁非法、南海问题应通过协商和平解决为主要观点。军方“坚定不移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海洋权益”的态度,在互联网上受到网民极大支持。领导人表态、外交立场、军方声音的舆情叠加极大激发国人爱国热情和民族感情。人民日报主持的微博话题#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网民阅读量近63亿次,产生评论862.6万条。获包括学术界、文娱界网络名人在内的绝大数网民广泛转发,表达出网民坚决反对,绝不接受和承认所谓裁决的鲜明态度,以及坚决支持和拥护中国政府对南海问题立场的坚定决心。
但与此同时,“不冷静的爱国”行为也偶有发生。禁入肯德基、企业禁用苹果手机等事件,成为群体性情绪的宣泄口。7月,包括长沙、郴州、杭州、浦江、扬州、连云港、泗洪、临沂、滁州、广德、宁国等全国至少11个县市发生了“抵制”肯德基事件等。7月20日,河南濮阳市公安局通报称,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分别给予当地三名非法围堵肯德基事件组织人员行政拘留处罚。一系列的抵制活动和微信朋友圈的刷屏谣言都显示了两岸民众对于对外政策、国家利益等问题认识上有所偏差。《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发声呼吁运用理性能力迸发爱国激情,取得了良好的宣传引导效果。
微舆评:从南海非法仲裁及网民反映看,第一,网民在对待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大是大非问题上,爱国热情高涨,观念渐趋成熟理性,共识度高;第二,网民对爱国议题有很强烈的参与热情与关注度。第三,个别网民的爱国热情宣泄与表达有激化、泛化,甚至转化为线下群体行动的趋势,这需要各级政府进行积极引导,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第四,个别网民借个案“抹黑”爱国者,如把抵制行为标签化为“愚蠢”等,引发舆论偏离,撕裂共识。
因此,将爱国热情与理性思维结合表达是未来应予以重视的方向。在约束线上激进表达、约束借爱国议题线上线下炒作联动、引导网民理性爱国方面,相关部门应组建一个涉及港澳台政策、国家政策等问题的专家顾问组,在热点爆发时给予指导帮助,缓解负面舆情的发酵;对网民心态加强舆论引导,对潜在的煽动群众集聚的营及时管控;同时,畅通网民爱国情绪的表达渠道,倡导理性爱国行为。
赵薇事件引网络争议
各路观点交织对抗
赵薇新片《没有别的爱》因男主角戴立忍的疑似台独身份与参演女演员水原希子的疑似辱华行为,引起网民的“口诛笔伐”。事件发展前期,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发帖梳理事件脉络,其行文观点指向批评赵薇,后贴文“被删”成为事件转折点,由此衍生出的“商业网站洗白赵薇”“资本控制言论”观点甚嚣尘上。事件发展中期,主流媒体介入十分审慎,自媒体发酵成主要渠道。主流媒体“影片选角伤害民族感情”“网友发声抵制影片”的观点与自媒体“资本控制言论”而后反转指责网民暴力绑架的观点彼此交织。
微舆评:赵薇事件显示出,一是微博平台管理过分依赖“关键词”屏蔽形成管理舆情。二是爱国还是不爱国,在网民眼里这不再是一个精英群体的小众话题,而成了大众网民检验公众人物价值的基本底线。三是自媒体与网民裹挟形成的舆论力量呈现出“情绪”的滚雪球效应,在关键节点缺乏有效的信息介入,导致情绪向其他议题扩散。
民生、环境保护等议题仍需关注
7月全国多个“垃圾焚烧”项目引发群众“邻避运动”,如广东肇庆市高要区禄步镇,发生千余民众反对政府在水源附近兴建环保能源发电项目聚集事件,上海垃圾被曝倾倒苏州太湖事件,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和热议。类似事件传播发展过程一般发生在项目建设前期,个别地方政府往往在民意的收集、沟通、说服、引导工作上严重不足,随着舆情发酵、反对声浪高涨,倒逼政府倾听民意,引入公民参与决策,通过谈判与博弈,沟通协调各方利益,最终促使事件平息。
微舆评:“焚烧”“垃圾”一词在网民心中常与“污染环境”、“无技术含量”等负面标签相捆绑,刺激了舆情热度,扩大了影响范围。因此应注意此类议题利用民生、环境保护等裹挟民意,导致线上负面舆论向线下群体行动转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